上海市徐汇区科技幼儿园

带娃去旅行之实用贴

发布时间:2014-11-19

    刚刚过去的国庆,不少家长都带孩子到或远或近的地方旅行。“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”成为不少家长的共同教育理念,结合自己的一些体会,和大家一起分享探讨。
    旅行去哪里,谁说了算?
    旅行去哪里,对于幼儿期孩子而言,多数是家长说了算,孩子似乎只是充当被“捎带”的角色。但随着到了幼儿园中大班阶段,不少孩子已经通过阅读、和周围小朋友的交流等,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,而且也有了自己的主见。家长在选择目的地的时候,也不妨听听孩子的意见,如果在有现实可操作性的情况下,让孩子选择想去的旅游地,无疑也可以大大增加孩子的旅游兴趣。
    事实上,在孩子眼中的旅游兴趣点往往和大人也大相径庭。孩子眼中一切都是新鲜的,未必是名山大川,只要是孩子没有接触过的地貌风情,有时只是一处广袤的沙滩、几座没见过的假山,一些新奇的展览,都可以让孩子乐此不疲。
    旅行做功课,谁来准备?
    对于自助游而言,家长往往要在出行前做一些攻略、功课,包括订车票、机票、酒店等,这样的准备阶段一样可以让孩子多参与。比如可以问问孩子打算乘什么样的交通工具?到同样的地方,为什么有的坐地铁、有的需要自驾开车,有的要乘火车,还有的要做飞机,在哪里转机等等。以此培养孩子的空间概念。也可以在墙上张贴下儿童版的地图,让孩子自己寻找从家到目的地的线路。
    记得在《卡尔维特的教育》——一本19世纪德国出版的教育经典著作中,老威特的教子过程,记载了小卡尔的成长历程,在他看来,孩子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;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才,不是由天赋和遗传决定的,而是由出生后的早期教育决定的;对于儿童的教育,必须与儿童智力曙光的出现同时开始;尽可能早、尽可能多、尽可能正确地开发孩子的智力,这样孩子就能成为天才。
    老威特在书中详细介绍了自己的不少育儿方法,其中一条便是旅行。尽管作为一名牧师,收入并不算丰厚,但他将许多收入都用来带威特四处旅行。他们的步伐先是从周围村庄开始,让小威特掌握一定的地理后,回家自己画下旅行的地图,既培养了空间意识,也锻炼了孩子的观察力、记忆力。
    带点什么去旅行?
    在旅行中,无论是等车还是乘坐飞机、火车途中,都有大把的空余时间。除了让孩子补补觉,恐怕还有许多让孩子觉得无聊的时间。
    除了带些必须的日用品外,带本孩子喜欢的故事书,或是和景点相关的书也是见缝插针的好时候。对于幼儿园时期的孩子而言,尽量挑选一些图片较多,文字比较简洁的旅游书,对于过于深奥的历史地理书,恐怕翻不了几页就被孩子置之脑后了。当然,也有另一种读书“反刍法”,便是家长不妨先做好功课,择其精要,选择孩子有兴趣的内容,“反刍”给孩子,效果也会很不错。
    此外,还可以准备点携带方便的棋牌类小玩具,和孩子一起玩,既消磨时间,也其乐融融。
    旅行结束就是终点?
    带娃去旅行,也是个体力活,经常回来后,孩子倒是活蹦乱跳的,大人倒是已经累坏了。
    由于5、6岁孩子的记忆多数还属于即时记忆,多数旅行的经历恐怕过个半年一年也就抛在脑后了。当然,能让孩子在旅行的过程中感受快乐、锻炼体魄也是不错的经历,但如果能温故而知新,通过不同方式让孩子回味旅行中的快乐,旅行的意义可能会更加深远一些。
    跟着古诗回味景点。对于中国的知名景点而言,几乎都有古代文人雅士的题诗,有不少都成为流传至今的名诗词。孩子们尽管跟着大人学背过古诗,却常常不求甚解,如果有了旅行的经历,加上家长的讲解,会有形象的理解。
    整理照片留住瞬间。在旅行中,家长都会为孩子留下不少景点的留影。尽管现在手机、数码照片拍摄都很方便,但从个人感受而言,往往当时看看也就作罢。如果回来能够再整理,选择冲洗一些摆放在家中,让孩子的不是回想起当时的场景,这份回忆绵延的时间便可延长许多。
    和老师同伴交流感受。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而言,都是不可或缺的方面。常常老师同学一句话,胜过家长絮叨许多。孩子们也可以在交流中互相丰富知识,为下一站旅行加油鼓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