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爱幼儿从“心”开始
《3-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中指出,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,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。什么是幼儿心理健康?常见的幼儿心理变化有哪些?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可以怎样做?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吧。
一、什么是幼儿的心理健康?
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,是一种在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完满状态及良好的适应能力。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、积极的心理状态,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很好地适应环境、发展自我、充分体现生命的活力,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。发育良好的身体、愉快的情绪、强健的体质、协调的动作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,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。
二、常见的幼儿心理变化有哪些?
1、好动:主要表现在幼儿的注意力不能集中、情绪起伏大、自我控制的能力差等等的几个方面。具体来说则表现为喜欢跑动、爬上爬下,或是离位走动、叫喊和讲话,引逗旁人的注意。
2、焦虑:在日常生活中,幼儿会遇到多种能够引发焦虑的情境,如学习紧张、被老师或家长批评、当众发言等。如果相关情境引起的焦虑程度比较严重,或持续时间较长,则会引起一系列异常症状,如恶心呕吐、心慌手抖、烦躁易怒、注意力不集中等,会影响幼儿的学习和生活。若不及时疏导和治疗,那么在以后遇到相似情景时,幼儿就很容易产生焦虑情绪,甚至演化成焦虑症等精神疾病。
3、攻击:幼儿爱攻击别人,常常让父母们感觉无奈和不安。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时,总是把对方惹哭;平时在家里,一不高兴就对长辈拳打脚踢。其实,幼儿的攻击性,也要分年龄来看。3岁前的幼儿,往往分不清楚他的攻击是喜欢还是伤害。家长应该适当提醒,或借助游戏、玩具等,帮助幼儿理解正确的交往是什么样的。3岁以上的幼儿,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更为复杂。可能是幼儿受生活环境的影响,可能是模仿影视剧、其他小朋友的动作、行为,也可能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。家长需要明确立场,因为幼儿打人并不可怕,最可怕的是大人的默许。同时,家长还需要帮助幼儿学会正确地表达情绪。此外,还需要重视道歉的过程。当幼儿知道错了,家长要记得鼓励和肯定幼儿,淡化错误行为,积极鼓励正面行为。
三、家长可以这样做。
1、耐心倾听幼儿:有的家长总喜欢在幼儿面前保持威严,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,用指责或命令式的语气来对待幼儿,这常常让幼儿难以接受。家长要放下身段,尊重幼儿,不要用命令的口气跟幼儿说话。
2、修正对幼儿的希望:不要总是要求幼儿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,这样不只是幼儿痛苦,就连大人也会很痛苦。幼儿也是人,当然有他想做的事。因此,同幼儿协商,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。
3、丰富幼儿的社会交往:交往与沟通、分享与合作是幼儿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品质。作为家长,要创造条件和机会,鼓励幼儿参加体育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,让幼儿在活动中释放消极的情绪,培养自信心,发展兴趣爱好,提升交往能力,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,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。
4、教育幼儿学会接纳自己:如果幼儿出现了负面情绪,家长不要怪罪幼儿软弱、胆小,而要让幼儿知道,成长过程中出现各类负面情绪是很正常的,大人们也会有类似的情绪,从而鼓励幼儿学习接纳自己的坏情绪。